多重利好释放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跑出“加速度”
9月16日-19日,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召开。记者从大会上获悉,今年上半年,国内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达到228万辆,渗透率升至32.4%,同比增长46.2%。下一步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将进一步激励技术创新,优化政策供给,加快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。
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迈上新台阶
近年来,多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,完善政策体系、优化发展环境,有力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,今年上半年,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提升至32.4%,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、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。
智能网联汽车也带动了智能交通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刻变革。辛国斌说,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超过7000公里,实际道路测试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,自动驾驶出租车、无人巴士、自主代客泊车、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。17个测试示范区、16个“双智”试点城市完成35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,装配路侧网联设备4000余台。
“我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、网联化、电动化飞速推进,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体的智能网联汽车快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出行。”公安部副部长刘钊介绍,截至8月底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99万辆,与去年同比增长65%。汽车智能化趋势也在明显加快,L3级以上高度自动驾驶技术逐渐在城市出租车、干线物流、末端配送等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开展应用。
聚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通行、违法事故责任等问题,公安部积极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完善修订,推进《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指南(车辆智能管理)》10项技术标准申报编制,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创造良好的法规标准环境。
在促进自动驾驶发展和应用方面,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兼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国平说,近期,交通运输部实施了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工程,在城市出行服务、公路货运、园区内运输、末端配送、港区作业和集疏运等典型场景中布置了14项试点任务,广泛调动了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。
多举措持续激励技术创新
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、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时期。记者从会上获悉,多部门将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,激励技术创新。
辛国斌说,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推进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,坚持“车-路-云”一体化发展路线,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,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,编制新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,加快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。
创新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、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、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表示,要立足智能网联发展目标和智慧交通系统基础架构,针对汽车材料、工艺等短板,识别关键技术,凝练科学问题,深化基础研究。坚持“单车智能+网联赋能”发展路线,推动从测试验证,转向多场景示范、规模化应用,深化“车路云”协同发展,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健康发展。
李国平说,交通运输部将坚持自主创新,统筹各类资源,围绕自动驾驶、车路协同、智慧公路等开展关键技术研发,健全相关技术标准。
“我们将持续激励技术创新,支持重点大企业牵头,大中小企业参与,鼓励引导跨行业、跨领域协同创新,加快高精度传感器、操作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,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。”辛国斌说。
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管理
在业内人士看来,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发展“加速”,安全更要“跑”在前面。
“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第一要求。”刘钊说,在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,要持续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,保障智能网联汽车安全、合规地融入现有道路交通环境。
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孔德亮认为,保障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安全,应做到“行驶不出事、数据不泄露、合规不踩线”。
他表示,在网络安全方面,通过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运营中心、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合规检测平台、车路协同安全保护系统落实网络安全标准体系,做好车、路、云多方的安全协同,配合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服务,搭建起网联安全管理体系,两个体系协同配合,构建起安全体系;在数据安全方面,可通过先理后治、补短固底,系统治理、体系规划,有序建设、持续运营三个步骤,做好车联网发展与数据安全的平衡。
此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《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》,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、网络安全、软件升级、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。辛国斌说,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,加强功能安全、数据安全等重点标准修订,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。